当前位置:中国机器人峰会 >> 峰会新闻
发布时间:2021-11-08来源:中国机器人峰会
在知乎因“半年自制机械臂”爆火后,就职于华为的彭稚辉感到受宠若惊。
尽管彭稚辉本人十分谦虚,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无法掩盖他强大的执行力。
半年时间内,他就将图纸迭代了151个版本。
作为一款小型机械臂,他的作品末端重复精度达到了0.02mm。
在软件层面,机械臂的算法设计以及后续的软件开发,也都由他一人搞定。
这份自动化的浪漫,不光属于天才少年,同样适合中国企业。
为一汽提供解决方案的国产机器人企业新松,早在2007年就成为美国通用汽车的全球合作供应商。
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新松AGV在汽车领域数量也已超过12000台。
除了新松,以新时达、埃斯顿、托斯达为代表的一众国产机器人企业迅速崛起,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均达到两位数。
中国工业机器人,即将进入“国产替代”的窗口期。
01市场厚积 企业薄发
中国工业机器人近些年的发展,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
“薄发”,自然指的是机器人企业。
“薄发”的基础是“厚积”,深厚积淀的来源,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19年数据显示,按照机器人密度计算,中国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了187。
也就是说,每一万名制造业员工,就拥有187个机器人。
这个数字的概念是什么?
如果要衡量一个国家的自动化水平,机器人密度的“及格线”是100,全球平均水平为113,亚洲平均水平为118。
2016年,中国机器人密度仅有71。
只过了3年,中国机器人密度不但及格,而且超过亚洲平均水平,成为了“优等生”。
这一趋势,说明中国工业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对应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更是大幅上升。
机器人如此吃香,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向。
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过去针对汽车制造和电子产品等传统领域。
近些年来,光伏、电池等领域生产需求激增。
今年前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9倍。
制造业的自我革新,给机器人行业打开了市场。
除了这些老客户,工业机器人其他领域也有新需求。
据行业人士透露,为了迎接假期物流需求,某白酒企业就跟德企合作开发了自动运输线。
今年5月,宁夏英力特化工的电石出炉机器人也已正式上岗。
智慧制造的大趋势下,工业机器人在操作周期更短的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从数据上看,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为14.1万台。
尽管不及2018年15.4万台,但全球市场份额却从36.5%涨到37.7%。
2020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因新冠疫情出现波动,然而中国机器人装机量却达到了16.7万台,全球占比44%。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市场,决定了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走向。
市场驱动之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开始了自主发展之路。工信部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3.7万台,同比增长19.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7.4%;1至8月产量同比增长63.9%。
深厚的市场基础加上多样的行业需求,让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崛起,成为了一种必然。
02基层主导 蚕食对手
国产企业崛起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是“四大家族”的天下。
“四大家族”中,最为高调的是来自瑞士的ABB。
他们的产品强调机器人的整体性,操作细节非常精妙。
ABB的产品有全面的运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的运动轨迹。
精密的操作水准,让ABB在3C数码领域很受欢迎。
然而精密是要付出代价的,ABB的机器人不但价格高,交货周期也很长。
与ABB相比,来自德国的库卡(KUKA)就显得像个“大老粗”。
这家被美的收购的德国企业,工业机器人产品相对保守,主要是传统的物料搬运和焊接工作。
库卡采用开发式操作系统,意味着客户可以按照需求进行自定义。
因此在400kg以上的重载机器人市场中,库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能干重活能折腾,让库卡拿下了包括特斯拉上海工厂在内的不少中国汽车产线。
如果要用做工干活来比喻,德国库卡是“苦力”,日本发那科(FANUC)则是“小工”。
发那科上世纪70年代转型数控系统。
机器人安装底座更小,工艺操作更便捷,精度更高。
有了数控加持,发那科的小型机器人十分畅销。
同样是日本企业,安川电机(YASKAWA)与发那科相比,规模更大,资历更老。
因此在机器人电机和变频器等核心部件上表现更稳定,甚至能够过载运行。
靠关键部件吃饭的安川,市场定位自然是“稳定便宜”,只需要十几万的价格,就能连机器带部件都给打包。
“四大家族”各有所长,不过中国机器人并非毫无希望。“中国机器人要从过去的‘战略跟随’到未来的‘战略进攻’,未来很多产品技术要实现‘并跑’甚至‘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