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发布时间:2017-05-11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他被称为中国的火炸药之王
曾获得两次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和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秉承着“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
他和团队将我国火炮射程提升百分之二十
火炸药学家 王泽山
大家说
创造要追求本质
要对固有思路敢于冲击
要有突破框框的能力
——王泽山
82岁的王泽山
不带秘书
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
69岁拿到驾照之后,
便开始自己开车上下班......
尽管我们觉着非常不可思议,但从王泽山同事和学生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对先生如此“不服老”的举动,早就习以为常了。
(图为82岁的王泽山院士开车上班)
在火炸药领域,王泽山研究了六十年。
因为王泽山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的科学家。因此,有媒体将他形象地称呼为“三冠王”。
他让中国火炮射程世界第一
从火药被运用于枪炮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从没有停止过对火炸药性能的极致追求。
从宋朝突火枪的“百五十余步”到现代火炮的几十公里,人们不断尝试,并希望能够得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初速、更准的精度......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黑火药,这是现代火炸药的鼻祖,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
但是
在世界近代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火炸药技术一直落后于西方。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火炸药研制体系,在经历了几次波折之后,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为了能够研制出领先世界的火炸药,六十多年的时间里,王泽山几乎跑遍了全国每一个兵工厂、靶场和相关的科研院所。就算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野外试验,也一定能看到他的身影。
(王泽山在靶场检查试验设备)
他带领团队突破固有思路和框框的限制,追求本质,并且敢于尝试。
凭借着他们的一项项发明,不仅解决了一个个困扰世界火炮发展的难题,还将我国的火炮射程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一举成为全世界射程最远的火炮。
王泽山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并且能做得更好”。
六十年的承诺 一生做好一件事
出生于1935年的王泽山,在战争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特殊的成长环境让王泽山萌发了学习军工献身国防的念头。19岁那年,王泽山只身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
(图为大学时期的王泽山 纯素颜,太帅!)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泽山对自己许下了一个承诺:“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于他而言,这一件事情无疑就是对火炸药技术的研究。在那之后的六十多年,火炸药也的确成为了王泽山最重要的事情。
退休之时,王泽山已经是两次国家科技一等奖的得主。但他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还带领团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凭借这个全新的研究,当王泽山带领团队获得第三个国家科技一等奖的时候,距离他年满退休,已经过去了22年。
(图为王泽山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的获奖证书)
关于这位“80后三冠王”的更多传奇故事,就在今晚22:45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敬请关注。
编导说
《中国火药王》是这期节目的名称。
“火药王”这个称呼,王泽山院士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
如果说唯一一个能让他接受这个称呼的原因,那就是他姓“王”。他对于这个称呼的理解,就像早年间天津卫码头的“刷子李”、“泥人张”......“火药王”在他看来更像是一个江湖玩笑般的称呼。
在南京理工大学拍摄的第一天,是2017年4月4日,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
那天早上,王院士告诉我们:“头一天是晚上十点睡的,凌晨两点半就起床了,起来把没做完的工作做完”。后来王院士的学生告诉我们,这算是他比较正常的作息,有时候研究到兴起,经常一宿不睡。
这位“没有时间观念”的老先生,更没有“星期”和“假期”的概念。
大年初三就会把团队成员叫到一起开会询问项目进展;有时候经常将会见客人的时间安排在周末,同事提醒后,王院士才意识过来,并连连说到“哦呦,那可不行,换个时间,不能让人家太麻烦”。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计算、研究、思考、奔波,六十多年来一直如此。
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
大幅提高我国火炮弹道性能
创立了火炸药学科分支架构
培养了数百位火炸药研究人才
使我国的火炸药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
当然,也履行了他六十多年前对自己许下的那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