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峰咖】熊有伦院士:追梦“智”造65载,机器人泰斗再临峰会!

发布时间:2021-06-28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编者按:2021年7月14-16日,暌违已久的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将在浙江宁波余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熊有伦确认出席峰会。熊有伦院士已年高八十,但仍神采奕奕,为我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奋斗着,我辈怎能不满怀敬意、奋起直追呢?


说起熊有伦院士,学习机器人及机械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同仁一定不会陌生,数十年来,熊有伦院士笔耕不辍,编写了大量专著,主持编著的《机器人操作》是该方向我国第一本专著,《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地介绍了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被许多同仁评价为难得的机器人行业入门好书,此书重印多达23次,畅销近20年,成为不朽的经典。此外,熊有伦教授主编的《精密测量的数学方法》、2018年新出的《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也都成为了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

比常人还要更勤奋的“奇才”

我国在1956年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号召,从此,熊有伦院士便成为中国制造的逐梦人,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并一路见证了我国走向智能制造,逐步成为科技强国。在今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995年,被称为“奇才”的熊有伦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这位“奇才”却比常人更为勤奋,据悉,在50岁之前,熊有伦院士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2点。而现在,年高八旬的熊有伦院士仍奔波奋斗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最前沿,他曾出席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

早在20世纪末,熊有伦院士发布的文章中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强盛的关键所在。熊有伦院士在预测了下一代的 “智能”制造系统——将能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率和柔性,特别适合于中小批量的生产。20多年过去,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与前沿科技的从业者们,不断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技问题。

“要重视机器人的使能、放大和辐射作用,特别是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变,如数控机床、汽车、家电、手机等等,要在支柱产业里面推广。”熊有伦院士表示。谈及对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展望时,熊有伦院士指出,产品创新是实现制造强国必由之路。他认为,要实现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树立两个观点,即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观和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制造科学发展观。

只有树立以技术和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制造观,才能让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未来,相信我国能在重要科技领域力争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自主创新,乘势而上,乘风破浪。

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作为一名学者,更作为一名传道受业的师者,熊有伦院士不仅在学术引领上倾囊相授,更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尽心尽力。熊有伦院士长期致力于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制造自动化精密测量理论和智能系统方面的研究。他首创的具有偏置连杆结构的换刀机械手,居国际领先水平。

峰会先前也曾报道过,研制该换刀机械手时,熊有伦院士亲力亲为,先后提出了20多种方案,优中选优,直到机械手投入试制前夕,他依旧在考虑更为精准的方案,更不惜将辛苦设计好的方案全部推翻重来,只为了精益求精。终于,他研制成功,实现了用一个机械手自动换刀,这项成果在当时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熊有伦院士不断躬体力行自己所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和创新。”

与此同时,熊有伦院士也是位严慈并济的好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熊有伦院士十分注重循序渐进,根据学生不同的阶段特征,帮助学生合理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多年来,熊有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毕业的学生大多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担任要职,桃李满天下。熊有伦院士还曾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长期坚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此外,他还捐资设立了智湖奖学金,以此鼓励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立志投身机器人和数字制造领域的优秀学生和青年学者。熊有伦院士教悉心授导下,华中科技大学柔性电子研究中心机械学院团队长期从事柔性电子器件与制造、喷印工艺与装备、电子器件剥离与转印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上,我们又可以有幸与这位学术泰斗交流,聆听熊有伦院士对前沿领域的深刻洞见。2021年7月14-16日,中国机器人峰会在浙江宁波余姚等待您的莅临,让我们同专家院士与企业家们一道,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共商智能制造发展大计!

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人民日报、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