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发布时间:2017-07-10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30年前的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今年的7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人口日。中国机器人峰会关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然而科技的发展本质正是关注人。因此,面对严峻的人口问题,峰会也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并在机器人的发展中寻找解决人口问题的契机。
预言
峰会特邀嘉宾、“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对技术会对全球人口产生的影响就做了5种有趣的、场景式的、预言性的描述。
场景一:技术的发展,使家庭养育孩子更容易。地球的人口持续增长。
场景二:人口下降了,但是依靠人工智能,地球还是一片繁荣,但是繁荣的场景会与情形非常不同。
场景三:人口虽然没增长,但依靠技术,人活得更长、更健康、更有创造性、更有生产力。
场景四:上述假设都不对,繁荣也许和人口的多寡没有什么关系。人虽然愈来愈少,但生活质量愈来愈高,但是那时候的情形和2010年的世界比较起来,更像个外星世界,会有许多诡异的事情发生。
场景五:世界人口在极度繁荣和萧条之间来回振荡。
凯文·凯利的很多预测都已经被时间证明其准确性。但以上的预言,不到未来那一天还是难以验证。不过,机器人的发展对世界人口的影响已经出现切切实实的迹象,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养老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社会和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严峻。养老不仅需要资金,实际上它还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则为此关键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白泽”护理机器人
本次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便亮相了一款名为“白泽”的智能养老搬运移乘机器人,由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研发。“白泽”可以帮助行动不便或者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人活动,减免护工和家人劳动量,让老人更为尊严地生活。
其研发团队总负责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郭士杰在峰会“医疗护理机器人”论坛中详细介绍了该机器人:“具有避障、语音识别、声源定位功能,具有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识别人的姿态。移动过程中,胸口上带有柔性的触觉传感器,可以感知到压力分布,以及人的身高体重的信息,机器人就可以自动计算人的姿态,调整自身的动作。”
“小棉袄”护理机器人
莱州科亿宏电动床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宝斌在峰会上也为大家介绍了他们公司研发的护理机器人系列产品“小棉袄”。
“小棉袄”具有四种命令执行方式:第一是按键操作,通过摇控器可以控制护理床的翻身、起背、屈腿、打开便盆等各种活动;
第二是语音操控,通过讲话控制护理床的各种动作,还根据老年人的使用特点,开发一套可以识别方言的系统;
第三是眼控系统,能够通过眼睛控制护理床,通过眼睛选择屏幕当中的一些模块,完成护理床的一些动作,而且它也可以通过护理人员或者家属进行一个交互、交流;第四就是大脑控制。
峰会上展示了很多养老机器人,众多专家为完善和产业化养老机器人而潜心研发。在全社会,养老机器人也越来越多。养老机器人的普及对养老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养老机器人越来越智能,不仅有基础的陪护,还会有情感的交流。
正如日本应对老龄化而快速发展机器人,养老机器人也应该是中国乃至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医疗
医疗机器人在很早以前就有所突破,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以麻省理工学院(原名斯坦福研究学院)研发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Intuitive Surgical随后与IBM、麻省理工学院、Heartport公司联手对该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开发。
FDA已经批准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手术。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其设计的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三大组成部分
微型机器人细胞手术
本届峰会也特别关注医疗机器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孙钰在峰会上便分享了微纳机器人系统在医疗健康与制造中的应用。
孙钰团队创新了微型机器人细胞手术新技术,开发的一个可安装在机器人手术系统上的小爪,能抓住单个或少量的细胞用以活检。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对患者造成的入侵创伤较小,而且跟目前普遍使用的活检方法一样不会对肿瘤细胞造成破坏。
此种机器人还可应用在体外受精,成人手掌般大小设备内的微机器人,能够抓取单个健康精子并将之注入卵子,所有这一切只需点几下鼠标即可轻松完成。
孙钰教授在峰会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希望的畅想:“70年以后有没有可能,在做手术的时候都在单细胞内手术,在细胞内部而不是一个人体组织进行诊断、进行手术,把纳米机器人放到一个单细胞里面。”
外骨骼机器人
峰会特邀嘉宾,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朱世强有一项研究成果是外骨骼机器人。人与它结合后,一是可以代替人的肢体功能,帮助受伤或残疾人士;二是可以让人获得更大的肢体力量。比如说,你要抬起100斤的物体可能会很吃力,而如果有了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或许就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了。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用于搬运,甚至是战场等很多领域。
可以说,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将会帮助人类攻克更多医疗难关,为世界人口日的发展目标之一“与疾病作斗争”贡献举足轻重的力量。
教育
教育机器人是专门开发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机器人成品、套装或散件。它除了机器人机体本身之外,还有相应的控制软件和教学课本等。教育机器人未来将成为趋势,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未来的社会更是如此。
学习机器人Kibo
Kibo是专门为4到7岁的儿童而设计的一款学习工具,儿童可以利用能够形成不同命令的木块来为这款机器人编程。Kibo可以扫描木块序列,然后执行命令,它也会对声音、光线以及障碍物作出反应。
这款设备背后的想法并不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编程,而且是在讲故事以及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之外,为孩子们添加新的乐趣。
Romibo
对于自闭症治疗和语言学习来说,Romibo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智能机器人。Romibo一改机器人的冰冷外形,拥有一双由iphone显示屏构造成的萌萌的大眼睛,上面可以显示用户设计的表情,还可以通过其前置摄像头捕捉孩子们的动作。
简单的外观和可预见的行为,使孩子感到安全。它会26种语言,可以帮助孩子们练习沟通和社交能力。Romibo还会讲故事,并且在交流中给孩子赞美和提示,帮助孩子减少焦虑、树立信心。教育工作者或治疗师可以控制它的声音和动作,给孩子更舒适体贴的教育。
其实近两年为大众所知的AlphaGo也对围棋教育展现出了重要作用,它与人类的切磋探索了新的围棋打法。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说过:“AlphaGo让我们意识到围棋有多深奥,是我们原来都想象不到的。”
教育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远不止目前所看到的那些。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而言,未来的教育机器人一定会表现更加令人惊喜的作用。偏远地区师资匮乏,而不知疲倦且可以量产的教育机器人就能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可承载大量的信息,比人类教师能记住的知识更加广泛,可以突破学科界限。随着未来科技发展,教育机器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机器人已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诸多便利,为解决世界人口的难题提供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要真正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更多问题,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促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积极地、健康地发展,以让人类活得更加尊严、自由。
正如峰会特邀嘉宾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最后所说的那样:“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就人的所有潜能,没有一项技术可以满足所有的承诺。这需要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心灵、所有的技术共同憧憬一个现实。这需要所有的TECHNIUM,包括我们自己,去探索一个可以给这个世界一个惊喜的发明。随着我们创造出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联系、更多的多样性、更多的统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美和更多的问题,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更多的更好、一个更值得永远玩下去的游戏。这就是技术的所求。”